3.5,结尾,左翼抵抗分子们的突然间倒下,一个舞台化的反情节高潮是影片最终的形式感。但是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忍受《警察》漫长的建构,而这种建构仿佛仅仅为了支撑最后几幕的“交汇”,Lapid的这部处女长片是对于法国新浪潮及其左翼视角的拙劣模仿,除却其对于主观镜头的热爱与实验之外,他似乎想用粗糙的地下电影形式完成某种叛逆,但实际上却退回到了前蒙太奇时期,以及明确政治隐喻性的二段式结构
很强烈的冲突,很平淡的叙述,夹下了反差的比对。阶级、贫富、性别、性情,什么都在对照中张牙舞爪。警察与绑匪都秉持着所谓的正义,去做未必正义的事情,而这两个敌对团体,又很讽刺地被社会摆到同一阵线,只是“正方”不愿参透这微妙的悲哀。这也给了最后的凝视一种炸裂式的余味。不过确实还是《同义词》圆熟流畅,刺藏得深,不代表不是大杀器。三星半。#桃花岛观影团#
毫无关联的两段式,收于结尾的四目对视,尾声相当震撼。ps.鸣谢觉大,左翼青年们必看
力量不足,反思不足,沈悶有餘。本是一部借革命之筆對人性工筆描寫的片,人物性格卻被刻劃得薄弱得可憐。結尾那段最精彩,但無奈高潮太短,戛然而止
看來導演非常喜歡說教,塞得滿滿的批判,但都不夠深入,人物刻畫得很單薄,只覺得激進青年中二到爆,結尾也看不出Yaron對Shira莫名的感傷是由何而來
在冲撞且持续紧绷的动作中,发泄欲望来自性和体制压抑也来自渴望被认同的爱被听见的声音,且都相汇在最终的对视之中,但就像一场自慰,依然没有出路(需重看同义词。
当始终坚硬的躯壳被枪声软化,我看见了电影之神的现身。影史十佳。为什么能够有人整合传统情节剧的故事脉络,洪常秀般带有模糊性的景别与段落结构,以及玛伦·阿德那种自如游弋于僵硬与自然间的人物状态啊!还有剪辑的节点们,太过神奇。
细腻不是拉皮德的强项,他的电影语言强烈依赖于从演员的身体里迸发出来的能量。这部早期作品出色的第一段无比尖锐地指出了以警察为代表的以色列民族主义力量对于男性胴体的执拗,拉皮德把拍肩膀的声音稍加放大,就让整场戏弥漫出可笑的情色味道。而第二段的散漫则体现出他在这种政治话语中的无可适从,尽管身体依旧是主题之一,但中间掺杂的意识形态呐喊显得不真挚。导演这种平行叙事的手法显然是在点出现代以色列社会的分裂,极右和极左之间成为真空。然而当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冲撞在一起时,豺狼一样的右派大多是赢家。
和《西西里岛》最后使用了同一首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两种无望的幻想。
【2021TGHFF】表达极为生猛,故事说服力欠佳(亿万富翁没有贴身保镖),作为处女作是惊人的
后重看「L'institutrice」(速)
只有一明一暗的交错堪称完美。
我们只能在命运的罅隙中对望
3.5;两段式的建构,在结尾黑暗中交织出耀眼的光芒。
前半部是理想状态:打碎蛋壳再搅匀蛋液,后半部做成了水煮蛋:对立的阶级,喊出来的口号.....但也不错,能让人有实实在在的“饱腹”感:因感官的共振而引起神经兴奋。
标准的以色列电影,不怎么耐看,彻底的自然主义手法,涉及左派立场,整体勉强及格
2011洛迦诺评审团奖。拉皮德参加戛纳电影基金会写作计划的处女作。相当厉害!拉皮德的电影观念很是超前,处理复杂而多个面向的政治与文化议题之外(尤其是国家机器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讨论真是精到),还尝试在结构上给出颇为新颖的处理(最迷人的也就是本片的结构了)。探讨群体与个人的关系,人与体制的关系。又见长篇大论演讲(还不止一次)。对“话语”乃至语言系统的强调和讨论可能是拉皮德的电影创作最富于作者性的点。
3.5男一总觉得像豆子先生,有点想笑场。
您所谓的电影之神不过是帕索里尼玩过的而已
拉皮德最终的目的是关注身体,意识形态的诉求怎么看都像是大声公空喊口号。